
柴澤俊書桌前工作照。

《晉祠》序言手稿
“古建大家——柴澤俊先生紀念展”,11月2日在晉商博物院“玉堂春”開展。300余件展品,展現了柴澤俊先生保護古建的豐碩成果,一張張圖片和手稿、書信等,展示了其為人、為師、為業的大家風范。展覽提煉出的精神力量,也鼓舞著當代古建筑保護工作者。
柴澤俊是我國著名古建筑保護專家,為山西古建筑研究和保護作出卓越貢獻。他從事古建筑的考查、研究和保護60多年,實地勘察和研究過上千座古建筑實例,對古建筑的類型、構造特征及附屬的壁畫、塑像等的研究,都有很高造詣。他主持、指導和修繕了芮城永樂宮、五臺山南禪寺、太原晉祠圣母殿等百余處古建筑。作為建筑保護理論、研究和實踐相結合的特殊人才,2012年,山西省文物局授予柴澤俊“文博大家”榮譽稱號。
實地調查,確立山西文物大省的地位
“古建大家——柴澤俊先生紀念展”分為四個單元。第一單元“櫛風沐雨”,主要講述柴老扎實開展古建筑調查研究并獲得的重要資料;第二單元“勤學篤行”,講述他負責的重要古建筑保護成就,以永樂宮、南禪寺、巖山寺、崇福寺、晉祠、應縣木塔等重要古建筑保護工程為例,反映他的學術觀點和工匠精神;第三單元“以文化人”,主要展現其著作等身的專業態度和教育、培養、提攜后人的長者風范;第四單元“木已成林”,敘述柴老的終身成就及他者眼中的“大家”。
序廳里,鐫刻的柴老座右銘:“守得住清貧、耐得住寂寞、勤奮耕耘、默默奉獻?!弊層^眾第一時間把握了柴澤俊的精神。
實地調查研究,是做好古建筑保護的第一環?!皺憋L沐雨”單元里,柴澤俊數十年的調查足印清晰如昨。他考察調研了山西一百多個縣市的重要古建筑、古代壁畫、彩塑、琉璃等,逐一鑒定。他率先準確公布了山西現存的唐、宋、遼、金時期的木構建筑為106座、元代木構建筑為350多座、古代彩塑1萬余尊、古代優秀壁畫7000余平方米,這些翔實而準確的第一手資料,確立了山西是全國古建筑文化遺產資源大省的重要地位,也為開展山西古建筑保護奠定基礎。
這個單元展示的一個小木柜,是柴澤俊放置記錄卡片的柜子。他有個工作習慣,到哪里考察都隨身帶著卡片,碰到重要信息就記錄下來,卡片隨身攜帶,幫助記憶、便于檢索。在他家中寫字臺的后方,擺放著收藏卡片的小抽屜,每個抽屜按古建筑名稱分類,類別清晰。
整舊如舊,保護古建就是保護歷史文明
柴澤俊認為,古建筑修繕保護必須盡量保存原構件,包括磚、瓦、琉璃,劈裂者粘接加固,腐朽者墩接修補,缺失者參照復制,不可隨意更換。他對于古建筑保護“原狀、原貌、原件、原構”的準則,也踐行了梁思成“不改變文物原狀”的古建筑保護思想。
“勤學篤行”單元的展品里,有柴澤俊與太原晉祠的故事,是他古建修復理念的生動寫照。上世紀80年代末,柴澤俊多次勘測晉祠圣母殿,發現殿身前半部柱礎和柱子明顯下沉,兩層屋檐均向東南方向移位,檐墻裂縫,門窗出現傾斜,落架大修刻不容緩。
柴澤俊編寫了《晉祠圣母殿修繕加固方案》,將整個工程分為基礎加固、殿宇修繕、抗震加固、揭取加固壁畫、保護塑像和其他工程6個方面,每一項重點施工都編制了保護計劃書。工程于1992年11月實施,1996年6月竣工,歷時4年。柴澤俊將多年古建筑修繕實踐總結的經驗,應用于晉祠圣母殿落架修繕項目中,踐行“整舊如舊”的修繕理念。
“木已成林”單元,有一個特殊的展陳,復原了柴澤俊的書房。書桌上放著老花鏡、寫作用的板架、必備參考書、繪圖工具等。觀之,一位古建大家躬耕的身影似在眼前。
只要得空,柴澤俊就將搜集到的資料分析研究,整理成冊,留給后輩參閱。晚年,他頸椎變形嚴重,無法伏案,他就想出個法子,自制板架,豎立在桌上,勉強撰稿。
此次紀念展由山西省文物局、太原市文物局主辦,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(山西古建筑博物館)、晉商博物院承辦,展品清晰勾勒出柴澤俊先生成為“文博大家”的人生歷程,他的精神、信念與方法,書寫了中國古建筑保護傳承重要的一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