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每年11月,線上線下都將掀起一輪消費熱潮。今年不例外,10月24日,京東、快手、拼多多、抖音等電商平臺相繼發布“雙11”活動規則,一場“低價商戰”已打響。不過,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,如今的消費者面對商家拋來的“誠意”卻很理性——只買對的不買貴的、杜絕超前消費造成浪費,消費者變得越來越“精明”成為新消費現象。
“全網最低價”“真便宜閉眼買”……與往年復雜的規則和玩法相比,今年“雙11”活動更簡單粗暴,“低價”成為各電商平臺達成的共識,頗有“神仙打架”之勢。然而,“剁手黨”們在購買時的消費心理卻悄然發生著變化,曾經追求品牌燒腦計算、熱衷蹭低價超前消費等消費行為,逐漸歸于常俗,變得十分理性。
“95后”許欣怡特別愛買化妝品,之前的“雙11”她會提前研究活動規則以達到省錢目的,而且目光瞄準的都是國際品牌,燒腦計算價格不說,到頭來還是感覺“買的不如賣的精”。隨著時間推移,她發現國產化妝品“性價比”更高,今年下單的是佰草集、自然堂等國貨商品?!皟r格戰是商家的事,作為消費者我只買對的不買貴的,準沒錯?!彼f,自己妥妥地被國貨成功圈粉兒。
購物之前先清點家中存貨,“雙11”前,市民李珊珊來了一次“盤點”,為過度消費把關。曾經的她特別愛超前“買買買”,看到便宜東西忍不住囤貨,因而造成浪費,看著今年各大商家給出的“低價誠意”,她心中早已下定主意,只買剛需商品?!巴耆珱]有必要囤貨,現在各種促銷、打折時常有,超前消費其實不一定省錢?!崩钌荷赫f,購物還是要從實際需求和商品性價比考慮,而不被“低價”牽著鼻子走,這樣的消費更理性且更有意義。